云合
切换语言
切换主题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云合-浙江省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导则

智慧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智慧农业标准是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 等部署要求,加快构建我国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慧农业标准化工作,夯实标准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健全智慧农业标准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标准研究、制修订和宣贯等,提升智慧农业标准适用性、创新性、引领性,为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提供支撑和引领。 积极推动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要坚持统筹推进、协作协同,明确标准化工作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标准资源、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推用各方的优势力量;坚持需求导向、急用先行,聚焦智慧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痛点难点、堵点卡点,分阶段分步骤扎实推进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坚持优化供给、融合发展,推动先进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成果转化为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产品、服务协调统一与集成应用,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坚持创新引领、动态完善,密切跟踪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动态,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与标准转化联动机制,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应用” 的良性循环。 围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发展需求,到 2030年,基本建成满足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开放融通的智慧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智慧农(牧、渔)场建设与管理、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验测试、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标可依、有标支撑、有标引领;加快培育标准应用主体,探索建设标准验证和应用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和团体标准为补充的智慧农业标准化新格局。

二、建设思路

(一)智慧农业标准体系结构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1)包括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等三个部分,其中基础通用部分用于解决“智慧农业是什么的问题”,关键技术部分用于解决“智慧农业技术支撑的问题”,应用领域部分用于解决“智慧农业应用场景的问题”。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结构

A 基础通用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安全、检测与评价、建设与运营等方面,为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领域提供基础支撑,是标准体系的“基础层”。 B 关键技术部分主要包括信息感知、分析决策、精准作业等方面,为智慧农业各类应用场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是标准体系的“支撑层”。 C 应用领域部分主要包括智慧种植、智慧畜禽、智慧渔业、智慧种业、加工流通信息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等方面,是标准体系的“实践层”。

(二)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图 2)由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等三部分组成。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三、建设内容

(一)A 基础通用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图 3)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统一规范和基础支撑,包括基础、安全、检测与评价、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标准。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1. AA 基础标准 AA 基础标准主要规范智慧农业全领域应用的名词术语、分类编码、符号标识等,包括术语、分类编码、符号标识等标准。 (1)AAA 术语标准 主要规范统一智慧农业相关概念和定义,形成智慧农业标准化的语言基础,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农业领域相关技术、装备、产品和系统的名称、定义等标准。

(2)AAB 分类编码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相关的分类分级原则和编码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对资源、主体、产品等各类涉农对象进行分类、分级和编码等标准。 (3)AAC 符号标识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各类对象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农业中物理或虚拟对象的图形符号、标志标识、标签样式等标准。 2. AB 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内容,包括通用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功能安全等标准。 (1)ABA 通用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在应用过程中的通用性安全,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电磁安全、环境安全等标准。 (2)ABB 网络数据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数据平台等的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网络通信、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加密、隐私保护、访问控制、备份与恢复,以及数据主权、AI 伦理等标准。 (3)ABC 功能安全标准 主要规范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与软件系统的控制与执行安全、人与机和机与机交互功能安全、作业过程中紧急突发事件应对等,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系统与执行机构功能安全、人机交互与多机协同功能安全、作业过程安全等标准。 3. AC 检测与评价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成本效益测算、技术服务与应用效果评价,以及智慧农业各类技术装备、软件系统的检测,包括发展与应用评价、产品检验测试等标准。 (1)ACA 发展与应用评价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技术应用、系统集成、产业成熟度等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方法和检测流程,对智慧农业的发展阶段、能力水平或效能进行标准化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应用效果、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等标准。 (2)ACB 产品检验测试标准 主要规范农业传感器,智能终端,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以及农业软件模型等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参数的检测方法、测试条件、评价指标、检测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检测场景构建、评价指标、试验条件、检测流程、评价程序,以及检测仪器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计量校准、使用维护等标准。

  1. AD 建设与运营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牧、渔)场、智慧育(制)种场、智慧农业产业园等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包括规划与建设、运营与管理、数据与平台等标准。 (1)ADA 规划与建设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牧、渔)场、智慧育(制)种场、智慧农业产业园等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空间布局、环境改造、设施配置、技术应用、管理系统等标准。 (2)ADB 运营与管理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牧、渔)场、智慧育(制)种场、智慧农业产业园,以及智慧农业产品与服务的运营与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生产管理计划、使用管理、运行维护与维修、运营服务等标准。 (3)ADC 数据与平台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应用领域相关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云平台的建设管理,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共享规范,以及云平台、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标准。

(二)B 关键技术标准

关键技术标准(图 4)为智慧农业各类应用场景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包括信息感知、分析决策、精准作业等方面的标准。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1. BA 信息感知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中环境、病虫害监测、作物长势和产量、动物生理、作业过程等相关信息的感知获取,包括声光电、图像视觉、遥感、多源融合感知等标准。 (1)BAA 声光电感知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领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将环境或对象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信号转换为可量化、可分析的数字信息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效应、电化学、电生理、光谱、声音感知等标准。 (2)BAB 图像视觉感知标准 主要规范基于可见光、红外光等近距离视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采集参数、图像预处理、图像增强等标准。 (3)BAC 遥感感知标准 主要规范采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遥感器定标、遥感信息提取、影像预处理、遥感制图等标准。 (4)BAD 多源融合感知标准 主要规范集成应用不同类型感知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在不同场景应用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多源融合方法、协同感知机制、数据同步等标准。
  2. BB 分析决策标准 主要规范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多参数调控、水肥精准施用处方、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生长监测、精准饲喂配方、畜禽疫病辅助诊断、农事决策等方面进行智能决策的技术要求,包括交互接口、农业知识图谱、农业核心算法、农业大模型等标准。 (1)BBA 交互接口标准 主要规范智慧农业系统中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共享与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接口、信号接口、数据接口、服务接口,以及数据有线传输、数据短距离无线传输、数据中长距离无线传输、网络协议等标准。 (2)BBB 农业知识图谱标准 主要规范构建农业知识图谱所需的核心概念、实体关系、属性约束、语义标注等关键技术路径,包括但不限于构建技术框架、知识交换协议等标准。 (3)BBC 农业核心算法标准 主要规范农业生产、管理等环节中使用的机理模型、统计算法或计算模型,包括但不限于动植物生长模型、温室环境多变量优化模型、水肥药精准投放模型、动态饲喂模型、高通量表型分析模型等标准。 (4)BBD 农业大模型标准 主要规范基于深度学习、多模态融合、生成式AI 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农业交互决策中应用的技术规范、评估方法和安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模型通用要求、构建与训练、评测指标与方法、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等标准。
  3. BC 精准作业标准 主要规范应用北斗与惯性导航、智能控制、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精量播种、减损收获、精准采摘、智能巡检、畜禽产品自动采集、自动投饵等环节进行精准作业的技术要求,包括路径规划、行动控制、作业监控、协同作业等标准。 (1)BCA 路径规划标准 主要规范基于北斗、惯性、视觉等导航技术的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移动轨迹优化、避障规则、作业覆盖策略等的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作业边界识别、路径生成规则、实时避障规划等标准。 (2)BCB 行动控制标准 主要规范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在自主或半自主作业模式下的运动控制方式、动态调整机制、执行精度等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速度控制、辅助(自动)驾驶、动力分配、紧急制动等标准。 (3)BCC 作业监控标准 主要规范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农业智能装备的运行工况,以及作业模式控制、精度调控、响应时间调节等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工况监测、精准调节、协同控制、变量作业等标准。 (4)BCD 协同作业标准 主要规范人机、多机之间在统一作业场景中的任务分配、避障防撞、数据交互的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人机协同、 通信与数据交互、任务分配与调度、空间协同与避障、异常事件处理等标准。

(三)C 应用领域标准

应用领域标准(图 5)是智慧农业标准应用的“主战场”,包括智慧种植、智慧畜禽、智慧渔业、智慧种业、加工流通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等方面的标准。

  1. CA 智慧种植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和设施种植各环节的应用,包括精细耕整、精准播栽、环境监控、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水肥精准施用、精准收获等标准。
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1)CAA 精细耕整标准 主要规范农业智能装备在旋耕、深松、深翻、平地、耙地、起垄、作畦、镇压等耕整地作业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耕整地作业智能装备、工况监控、作业质量监测等标准。 (2)CAB 精准播栽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播种和移栽环节精准化、智能化作业的技术规范与管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育苗、精准播栽装备、工况监控、作业质量监测等标准。 (3)CAC 环境监控标准 主要规范农业气象、土壤等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与智能调控,包括但不限于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CO2 浓度等参数监测与调控,土壤地图,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其他灾害预警与监测等标准。 (4)CAD 作物生长监测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生理性状和形态性状的监测与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作物养分、生物量、株高、密度、形状、颜色等参数监测,长势分析与决策,以及产量地图等标准。 (5)CAE 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状况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包括但不限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南方锈病和粘虫病菌孢子、稻飞虱、杂草等主要病虫草害监测,预警模型,智能防控装备、作业质量监测等标准。 (6)CAF 水肥精准施用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水分、肥料精准施用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水肥施用装备、工况监控、决策算法模型、作业质量监测等标准。 (7)CAG 精准收获标准 主要规范作物收获与采摘环节的精准化、智能化作业,包括但不限于精准收获与采摘装备、工况监控、精准感知与执行控制部件、控制算法、作业质量监测、产量地图等标准。 2. CB 智慧畜禽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控、动物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疫病防控信息化、废弃物自动化处理、产出品自动获取等标准。 (1)CBA 环境监控标准 主要规范畜禽圈舍内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环境监测的数据分析与智能调控,包括但不限于温湿度、气体浓度(含碳排放)、光照强度的监测,通风系统调控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标准。 (2)CBB 动物体征监测标准 主要规范动物生理参数、行为特征的监测与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标签识别、动物体征监测、行为模式分析、发情(妊娠、分娩)分析预测、生产性能测定等标准。

(3)CBC 精准饲喂标准 主要规范通过分析个体生理状态、生长阶段和环境等因素,实现按需饲喂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饲料配方与营养模型、自动称重配料系统、饲料自动输送系统、精准投(饲)喂设备等标准。 (4)CBD 疫病防控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畜禽养殖过程中的体征异常监测预警、精准防控,包括但不限于疫病预警与风险评估、智能辅助诊断与决策、智能无接触式防治装备、自动化消杀装备等标准。 (5)CBE 废弃物自动化处理标准 主要规范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废弃物自动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包括但不限于粪便自动收集清理、病死畜禽监测与处理、自动化清洗消毒、好氧发酵监控等标准。 (6)CBF 产出品自动获取标准 主要规范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高效自动化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定位识别、自动收集、智能分级、自动化包装、自动化转运等标准。 3. CC 智慧渔业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池塘、工厂化、网箱、近海和深远海等养殖模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环境与水质监控、自动投喂、生长监测和疫病防控、废弃物自动化处理、渔船信息化与捕捞机械自动化等标准。

(1)CCA 环境与水质监控标准 主要规范渔业养殖环境与水体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化水产养殖环境监测,溶解氧、pH值、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温度等多参数水质监测,智能增氧,以及藻类监测与防控等标准。 (2)CCB 自动投喂标准 主要规范水产养殖中通过接受远程指令或预设程序,实现投饵量、频率、范围的精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投饵机、水下自动喂食器、无人投饵船、投饵机器人等标准。 (3)CCC 生长监测和疫病防控标准 主要规范水生生物生理参数、行为特征的监测与分析,以及水产品生长过程中的体征异常预警、疫病远程诊断和精准防控,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标签识别、生长监测、巡查巡检、行为模式分析、繁殖分析预测、疫病预警与风险评估、智能诊断与决策、无接触式防治装备、自动化消杀装备等标准。 (4)CCD 废弃物自动化处理标准 主要规范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尾水)、残饵、粪便、化学药剂残留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包括但不限于粪污自动清理、尾水循环处理、自动洗网装备等标准。 (5)CCE 渔船信息化与捕捞机械自动化标准 主要规范鱼虾蟹贝等水产品的智能化捕捞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渔船和捕捞装备机械自动化、信息数字化,以及水产品分等分级等标准。 4. CD 智慧种业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种质资源、育(制)种中的应用,包括种质资源库信息化、智能设计育种、制种信息化等标准。 (1)CDA 种质资源库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种质资源描述,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畜禽水产基因库建设,以及种质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共享和可视化表示等标准。 (2)CDB 智能设计育种标准 主要规范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种的智能化选育,包括但不限于动植物表型监测、育种流程信息化、育种算法模型、智能育种平台、智能育种装备、品种测试信息化等标准。 (3)CDC 制种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种子、畜禽和水产种苗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种子加工、智能育苗温室、小区智能播种与收获、种子仓储监测、种苗分级分选等标准。 5. CE 加工流通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初加工、市场流通、质量追溯等方面的应用,包括农产品初加工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等标准。

(1)CEA 农产品初加工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农产品初加工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干燥、自动化屠宰、清选分级、品质监测、自动包装等标准。 (2)CEB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流程、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含直播电商)的服务规程、服务站(点)建设,产地仓储的冷藏储存管理、环境监控,以及物流的冷链设备、温湿度监控等信息化标准。 (3)CEC 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区块链、二维码(条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追溯环节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溯源信息采集、管理、查询等标准。 6. CF 管理服务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的应 用,包括政务信息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等标准。 (1)CFA 政务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渔政、监督管理、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国际合作、农村事务等涉农领域的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包括但不限于涉农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估等标准。

(2)CFB 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标准 主要规范信息技术在供需对接、农业市场信息、农产品营销、生产作业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服务主体管理信息化、信息撮合服务、服务质量监测、信用评价等标准。 (3)CFC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标准 主要规范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供需监测预警指标、市场信息监测规范、供需平衡表、供需预警等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与有关标准化技术组织、行业、地方及相关社团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统筹产学研推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优势力量,统筹做好智慧农业标准化各项工作,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领域的协调联动、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合力推进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智慧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制定相融合、试验验证与效果评估相促进,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控,完善标准预研制度,探索标准试验验证与实施监测等工作,实现标准研制、实施应用和复审评估闭环管理。 (三)加快标准研制。根据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做好标准预研储备,有序推进标准立项发布实施。指导加快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积极参与,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着力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积极参与标准国际化活动,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国际标准转化。 (四)加大宣贯力度。充分发挥地方主管部门、标准化技术组织、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开展标准体系、重点标准的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等各类主体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检测、应用等环节对标达标,探索开展标准应用试点和应用实施优秀案例遴选及推广工作。

发布于: 2025年11月10日 · 修改于: 2025年11月10日

相关文章